皮肤混合瘤
腮腺混合瘤的皮肤对应物,又称为软骨样汗管瘤,罕见的皮肤附属器良性肿瘤(恶性罕见)。位于真皮层和/或皮下层,主要由上皮和间质基质成分构成,可向大汗腺或小汗腺分化,且大部分向大汗腺分化。
大汗腺型表现为不规则分支管状结构伴囊腔形成,内衬扁平和立方上皮,导管上皮可以呈顶浆分泌改变。上皮可伴毛囊、皮脂腺、毛母质分化;小汗腺型为单层立方上皮形成的一致小圆形腺管。
男性多见,多单发,好发于头颈部,以鼻部、上唇、颊部多见,偶尔累及腋窝、躯干和四肢,阴囊受累少见。
临床表现为缓慢生长的实性结节,质地较硬,边界清晰,无痛感、无特异性皮肤改变。
声像图特点
肿瘤多位于真皮层及皮下层,直径多小于20mm;肿瘤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团块,内部回声不均匀,形态多规则,内可探及血流信号,钙化少见;肿瘤内部回声不均匀与肿瘤成分复杂多变有关:肿瘤主要病理特征为占比不同的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,间质一般为纤维黏液、软骨样或透明变性基质,可见脂肪及骨样、软骨化生。病例一:患者女,50岁,上唇上方皮肤混合瘤。
图1A:声像图示皮肤及皮下层低回声结节,边界较清晰,形态较规则,内部回声不均匀;
图1B:CDFI示结节内及周边可见丰富的点线状血流信号,血流评级Ⅲ级。
病例二:患者男,61岁,左上肢皮肤混合瘤。
图2A:声像图示皮肤及皮下层低回声结节,边界清晰,形态不规则,呈分叶状,内部回声不均匀,内可见点状强回声;
图2B:CDFI示结节内可见点线状血流信号,血流评级Ⅱ级。
病例三:患者女,30岁,鼻尖皮肤混合瘤。
图3A:声像图示皮肤及皮下层低回声结节,边界清晰,形态规则,内部回声不均匀;
图3B:CDFI示结节内可见点状血流信号,血流评级Ⅰ级。
鉴别诊断
01
表皮样囊肿:
好发于头面颈和躯干部,质软,超声表现为真皮及皮下层粘稠囊性低回声团块,典型者内部回声呈“葱皮样”或“漩涡状”改变,后方回声增强,内无血流信号;而皮肤混合瘤好发于颜面部,质硬,为实性不均匀低回声团块,可探及血流信号。
02
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:
女性多见,多位于皮肤真皮层,较小,多表现为内部回声均匀的低回声结节,多无血流信号。而皮肤混合瘤男性多见,多位于皮肤皮下层,内部回声不均匀的低回声结节,多可见血流信号。
03
钙化上皮瘤:
又称毛母质瘤,多见于青少年,好发于头面部,质硬,超声表现为皮下、紧贴真皮层的低回声结节,内部多可见钙化引起的点状、斑片状强回声。而皮肤混合瘤好发于中年人,肿瘤内部钙化少见。
温馨提示:华西超声现已开通留言功能,点击右下角写留言,把您的想法告诉我们吧:)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网络内容审核:邱逦编辑:潘非看都看完了,不如点这里试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