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语:鼓膜炎是指耳骨的急性和慢性炎症,它可以从外耳道和中耳的急性期炎症中传播,或者从鼓室膜本身传播开来,影响到邻近外耳道的深层皮肤。在急性耳膜炎症中,急性和大疱性鼓膜是常见的。慢性炎症中,慢性肉芽肿性中耳炎最为常见。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耳痛、耳漏、听力丧失和耳鸣等。
01患上这种疾病的患者,其患病的病因需要多做了解
(一)病因概述
鼓膜炎症类型不同,发病原因也有差异。通常,急性鼓膜是由真菌感染、外耳道异物、耵聍腺源性、腐蚀性刺激和气压剧烈变化引起的。大疱性鼓膜主要由病*感染引起,少数病例与肺炎支原体感染、或身体刺激和过敏反应有关。慢性鼓膜肉芽肿性炎症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,可能与细菌或真菌感染、耵聍栓塞、慢性炎症刺激和降低皮肤抵抗力有关。
(二)基本病因
1、感染
(1)急性鼓膜炎症:多为继发于外耳道炎症,主肺肿大,也可由真菌感染引起。
(2)流行性腮腺炎:这种疾病是由病*感染引起的,如流感病*和脊髓灰质炎病*。少数病例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。
(3)慢性鼓膜肉芽肿性炎症:由于造粒组织表面培养了几种致病菌,如葡萄球菌、假单胞菌、念珠菌病等,本病可能是基于特发性鼓膜炎、已致细菌或真菌感染。
2、身体刺激
腐蚀性物品的刺激和损伤可导致急性鼓膜炎症,少数大疱性鼓膜与物理刺激有关。
3、外耳道异物或耵聍腺源性栓塞
耵聍腺源性栓塞可导致急性和慢性肉芽肿性中耳炎。此外,急性鼓膜炎症也可能由外耳道异物引起。
02患上这种疾病的患者,会有哪些症状表现呢
(一)症状概述
鼓膜炎症的常见临床表现为耳痛、耳鸣、耳分泌物和听力丧失。由于分类不同,具体性能也会不同。有些病人还可能伴有头痛、头晕、低烧、虚弱等症状。
(二)典型症状
1、急性鼓膜炎症
(1)耳朵疼痛:耳朵突然疼痛,重度耳痛时伴有急性中耳炎。
(2)听力和耳鸣:可能伴有轻微的听力丧失和耳朵的嗡嗡声。
(3)局部发热:体温无明显变化或轻微升高。
(4)其他表现:有些病人可能伴随着头痛和全身不适。
2、鼓膜局限性炎症
(1)本病的主要症状是患者突然感到耳朵深处疼痛,可能是发胀或刺痛,而且会迅速加重。大水泡破裂后,疼痛可以逐渐减轻。
(2)瞳孔充盈:在大水泡破裂后,耳朵会流出*色或有点血色的浆液分泌物,通常不多,持续时间很短。
(3)患者耳内耳鸣及闷热感:耳痛发生前、发生后可出现低调耳聋,或有耳膜内闷、堵塞等感觉。
(4)听力损失:患者可能会有听觉损失,一般不严重,有传导性,但初始阶段的发病往往是由疼痛覆盖。
(5)其他表现:有些病人可能伴有头晕、低烧、虚弱等症状。
3、慢性鼓膜肉芽肿性炎症
(1)小肠不适或瘙痒,一般不痛。
(2)止住耳朵内少量脓液,无异味。
(3)听力变化不明显,反复发作和慢性心力衰竭,可表现为轻度传导性耳聋。
03患上疾病的患者,应该如何进行检查治疗,值得我们注意
(一)预期检查
耳痛、耳鸣、中耳炎、失聪等相应症状的患者,需要及时治疗。医生通常先对病人进行医学检查,得出初步的了解病情,然后可建议他做血常规检查、颞骨X线、CT、耳镜检查及听觉功能检查等,进一步明确诊断。
(二)医学检查
医生触诊乳头,可有轻度压痛。
(三)实验室检查
血常规检查: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可用于确定是否存在细菌或病*感染。
(四)成像检查
1、在急性鼓膜炎症的情况下,CT显示,没有不正常的中耳炎和乳头状瘤。
2、慢性鼓膜肉芽肿的患者,颞骨X线和高分辨率CT在中耳炎和乳头状瘤中无异常。
04患病的患者,除了需要及时地治疗,良好的护理也很重要
(一)生活管理
1、家庭应向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,通常有窗户和通风设备,并保持室内空气清洁。
2、恢复期患者应注意休息,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过度劳累,防止过度使用耳朵,促进机体恢复。
3、患者可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,适当锻炼,增强体质,提高免疫力。不要选择剧烈运动、散步、太极拳等,避免游泳、跳水等运动。
4、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,患者应勤洗手,经常清洁。沐浴时要注意保护耳朵,避免水进入耳朵中,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。别拿硬的东西挖耳朵。
5、病人在发作时应避免去闹事的地方。
6、患者外出时建议家属陪同外出,避免发生事故。
7、减少你戴的耳机数量,不要使用太久。
8、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复查,一般建议患者一周后复查。
(二)饮食管理
1、食品的建议
(1)多吃高蛋白食物,例如牛奶、鱼、蛋等,以加强营养支持。
(2)患者应少吃,多吃新鲜蔬菜、水果,补充维生素,提高机体免疫力。
(3)亲属可以给病人高热量、易消化的食物,如稀饭、鸡汤和鸡蛋汤。
(4)应保持低脂肪饮食,可吃核桃、沙丁鱼、鹌鹑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。
(5)患者应适量饮水,保持机体正常代谢,促进排泄和健康恢复。
(6)病人可以多吃坚果、豆类、花生等食物。
(7)饮食要有规律和规律。
2、食物禁忌
(1)病人应戒酒。
(2)患者应避免食用辣椒、大蒜、咖喱等辛辣食物。
结语:科学合理地饮食可以保证机体的正常功能,在控制疾病、保持疗效和促进疾病康复方面发挥支持作用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,积极配合治疗,注意自我管理,帮助患者康复。此外,应定期对病人进行检查,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,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